印江龙门阵 | 依仁书院传古韵 -k8凯发游戏

印江龙门阵 | 依仁书院传古韵



栏目语
讲一讲印江厚重的历史文化
聊一聊触动灵魂的红色记忆
说一说鲜为人知的经典传奇
摆一摆鲜活生动的民间故事
……
今天
“印江龙门阵”为你推出
 依仁书院传古韵


点击观看视频



依仁书院始建于1742年,总面积402平方米,包括原来正厅,两边厢房院落和围墙,建筑占地是267平方米,正厅通面阔有19.65米,通进深是10.03米,东西厢房面阔是8.4米,进深是3.5米。



讲依仁书院,从清代的马士芳讲学开始,康熙二十五年,马士芳到印江来任知县的时候,“三藩”之乱刚刚结束,他就想做一个好官,写了八句话来勉励自己:报朝廷以清、待百姓以仁、遵宪令以勤、治奸顽以明、告天地以诚、律身心以平、兴文教以经、安义命以贫。他在当时的龙津寺(现在的书馨苑小区)讲学,知县在这个地方讲传统文化,讲经史子集,开启了印江书院的历史。



马公讲学60年之后,也就是1742年,黄文则到印江任知县,他在文昌阁的旁边买了一块地来修这个书院,这个地方叫龙津堡,他仍然沿用龙津这个名称,叫做龙津书院后来经费难以支撑,比如说住宿、工资付不起,当时战火比较频繁,维持了60年左右,在嘉庆六年,湖北沔阳人张锡谷任知县,民风有所好转,他梦见梓潼帝君来找他,要兴办教育,他把当时的一些绅士、文人召集起来,把荒废的书院重新维修,因为靠近文昌阁,就把名称叫做近奎书院



三年后,梁钟英又来印江任知县,遇到弥陀寺为田土的事情打官司,他把土地收缴了,拿来作为书院的经费开支使用,保证了经费来源,更名为依仁书院。在《论语·述而》当中有一句话,依于仁、游于艺,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内容,是当时一个道德标准,就是教大家要有仁心 、仁慈 、仁爱,依仁书院一直用到民国时期。



五四运动后,全国各地开始兴办新学,当时的新学就在这里,和以前的老学堂、私塾有着很大区别。依仁书院经历了印江县立高等小学堂、印江县桑蚕学校、国立印江县初级中学三个阶段。到解放初期,依仁书院仍然办学,一些被俘虏、剿匪抓来的人员,就在这里进行改造。



初级中学有初中高中,还不是独立的高中,1956年就在b栋楼这个位置,修苏式结构砖木房,修好了以后印中就正式叫做印江中学。所以依仁书院,就是印江民族中学的前身。在2008年做了规划设计,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,就是2009年维修后的样貌,2012年依仁书院合并到文昌阁省级文物中。



一阁一书院,一阁就是指文昌阁,一书院就是指依仁书院,远近闻名。从依仁书院、从印江民族中学走出的文人墨客,达官贵人不计其数。最早的就是思基田儒壁,1940年初级学堂的时候,他就从这里出去的。思基(田儒壁),他到达延安,在北方杂志社任编辑,他写了很多作品,著名的就是《歧路灯》。



通过前辈们的努力,在这成果的基础上,依仁书院逐步形成了尚德睿智 唯实创新的校训。


依仁书院的正厅大门上的门匾:依仁书院,印江书法家王峙苍和魏宇平,都分别写了依仁书院,现在大门是魏宇平书写的依仁书院。两边的抱柱联,上联是:依仁游艺滚滚风涛成自趣。下联是:博古通今芊芊学子有攸归。这是王峙苍书写的抱柱联。大厅正门这个位置,这是檐柱,这是金柱,这是阶沿,下面这个是地脚枋,这个叫做柱础,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桑凳,这桑凳上面,他都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故事的一些图案,这是土家族的一个符号,一般都是申字底,或者是晒席底,这上面是一个鹤颈板,再下来这个叫做花窗,这叫做二字板,做的是暗八仙。这上面横着的叫做月梁,这些屋脊翘角的部分叫脊吻,它是讲究对称的,两边这个鸟向两边相向,当时宋徽宗在宫廷里面观看舞蹈的时候,恰恰是天降祥瑞,很多白鹤飞来,然后就在屋子两边的翘角上站起,说这就是好的兆头,所以一直把它延续下来,这个脊吻是个建筑结构。



这个正厅里面最主要的,就是川斗歇山式结构,这上面就可以看到,它修建年代是1742年,这个是大梁,两边这个叫做次梁,它起连接和承重的作用



依仁书院是贵州省为数不多的书院中一直在用的书院。


今天的龙门阵就摆到这里
我们下期再见!

(讲述人 魏小松 文稿整理 张泽琴 视频摄制 陈继)





监制:左禹华 总编:蒋智江 编审张泽琴 编辑:张向芬




动态要闻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