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江土家族“过赶年”,源于元末明初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。明初,沿海人民对倭寇恨之入骨,纷纷组织武装,抗击倭寇,保卫家乡,守护疆土。明朝廷对土司下旨:“附辑诸蛮,谨守疆土,修职贡,供征调,无相携贰。”在招募新兵时,土司官实行“三丁抽一”、“五丁抽二”的兵役制度。明嘉靖年间(1522—1567年)印江土家族青年曾多次出征,隶属湖广土兵部队,受抗倭名将俞大猷指挥,成为戚继光领导的“戚家军”的一部分,参加广东沿海一带的抗倭战斗。时因每年出征多在农历腊月底,印江土家族人民则不能一家人团圆过年,便纷纷赶在腊月三十日前过年(月大二十九、月小二十八),年复一年,约定俗成,逐渐成为印江土家族固定的节日,土家族人把这种提前过年的习俗称为“过赶年”,又称“蓑衣年”。印江土家族过赶年一般以户为单位,过年时夜不点灯,摸黑煮饭,家家户户寂静无声,心情极度紧张,要“三揖九叩”的祭祖、以“发马料”式祭神和轻哼《点兵歌》等形式,纪念在抗倭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、屡立战功的土家族先民们。
印江土家族“过赶年”,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“过赶年”以祭祀纪念的形式,凝聚情感,融铸守疆土、保国家的共同心理,体现了土家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。